情商与学习
——写给达材的学生朋友
各位达材的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和你们的交流中,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奋斗,乐观,执着,坚定的力量,也感到了一部分同学在奋斗中的不易,我相信,在达材的各位同学,都通过在这一年的生活中锤炼了自己,从而给予我们未来人生一份宝贵的礼物。
这一次,我尝试通过两部分来完成和同学们的文字交流。一部分是我摘自《情商》一书的关于情商与学习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对在咨询中常见问题的一种回答。
一、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情绪智力是一种处于主导的潜能,它能从正面或者反面深刻地影响其他所有能力。…焦虑,愤怒或者抑郁的学生无法学习,处于这些情绪状态的人无法有效地接收或处理信息。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个体过于关注自身,妨碍个体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而积极的动机,比如热情和自信等情绪对于提高成绩具有引导作用。对奥林匹克运动员,世界级音乐家以及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鼓励自己不断坚持常规训练的能力。……一群能力大体相当的人,其中有些人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处于最拔尖的水平,关键在于他们很早就开始年复一年地进行艰苦的常规训练。坚忍不拔的毅力来源于情绪特质——面对挫折满腔热情,持之以恒,这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
情绪可以阻碍也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计划,为长远目标坚持训练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情绪确定了我们发挥各种内在心理能力的潜能界限,从而决定我们的人生表现。我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和快乐,甚至感到适当的压力并从中受到激励,这些积极的情绪促使我们获得成功。
二、软糖实验的启示:学会等待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发起软糖实验,参加实验的孩子都能得到一颗糖,如果能等上15—20分钟,没有吃掉这颗糖,则可以得到另一颗糖作为奖励,研究从受测者4岁开始追踪到他们高中毕业。也许没有比抗拒冲动更基本的心理技能了,抗拒冲动是所有情绪自控力的根源。控制冲动的能力是很多活动的基础,有些孩子年仅4岁就掌握了这种基础的能力,他们可以识别延迟会获得回报的社会情境,经受得住眼前的诱惑,转移注意力,同时为了目标——两颗糖——进行必要的忍耐。在受测儿童高中毕业时,发现4岁时能耐心等待的人与随心所欲的人相比,前者在学校的表现要出色得多。同时,有大量数据表明,诸如冲动控制和准确领会社会情景等情绪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三、好心情让我们更聪明
如果能一直保持好心情,个体灵活思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就会增强,无论是智力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都会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启发个体思维的一个途径就是给他们讲笑话。大笑和情绪高涨一样,能使人们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更加自由,甚至能注意到平时可能忽略的人际关系——这种心理机能不仅对创意很重要,对识别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预见特定决策的结果也很重要。
即使是轻微的情绪波动也会影响思维。心情好的人在制订计划或决策时会产生一种认知倾向,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积极。部分原因在于记忆总是和特定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会想起更多积极的事情。在衡量某种行动的利弊时,如果我们感到高兴,记忆就会推动我们从积极的角度进行衡量,比如促使我们倾向于从事轻度冒险或者有风险的事情。同样的道理,心情不好的时候,记忆就会偏向消极的方向,促使我们害怕,过度警惕的决定。
四、积极思考的力量
一群大学生遇到了以下假想情景:
你对第一次考试成绩设定的目标是B,这次考试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30%,结果你只得了D。在知道自己得D的一个星期之后,现在你会怎么做?
希望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仍然满怀希望的学生的反应时更加努力学习,想尽各种方法提高最后的总成绩。希望处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想了几种提高成绩的方法,但缺少执行的决心。可想而知,觉得希望渺茫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放弃了,士气受挫。
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斯奈德开展了这项研究:满怀希望的学生为自己设立了更高目标,并且清楚该如何努力实现目标。对于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希望不同。
希望不仅能给痛苦提供一丝慰藉,而且对人生有着难以置信的作用,无论是在学业还是职业领域,希望都会带来好处。斯奈德把希望准确定义为:无论目标是什么,都相信自己有决心且有能力实现既定的目标。
人们对希望的感觉各不相同。有些人总是相信自己可以突破困境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有些人就是不相信自己有精力,有能力或者有办法实现目标。斯奈德发现,希望处于高水平的人存在某些共同的特质,比如能够自我激励,感到有能力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在紧要关头坚持认为事情会好起来,头脑灵活,能够寻找不同的方法实现目标或者在目标难以达到时及时调整目标,善于把艰巨的任务分解成较小的容易管理的部分。
五、乐观主义:伟大的驱动器
关注游泳运动的美国人曾对1988年美国奥林匹克游泳队成员马特.比昂迪包邮很高的期望,一些体育评论员甚至吹捧比昂迪有可能与在1972年奥运会上获得7枚金牌的美国运动员马克.斯皮茨比肩。结果比比昂在奥运会的第一项赛事200米自由泳中居然只获得第三名,令人大跌眼镜。第二项赛事100米蝶泳,比昂迪在最后一米被另一位运动员赶超,再次与金牌插肩而过。
体育评论员认为前面两项赛事的失利肯定会影响比昂迪后面的比赛,但是比昂迪从失败中奋起,在接下来的5项赛事中全都夺得了金牌。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对比昂迪的东山再起一点都不感到奇怪,他在当年奥运会之前曾经对比昂迪进行过乐观测试。在赛利格曼的实验中,比昂迪的教练在一项展现比昂迪最佳表现的特别活动期间,故意告诉他一个比真实成绩差的虚假成绩。尽管得到不利的消息,但比昂迪在休息之后再次进行尝试,他的表现本来已经非常出色了,第二次的成绩甚至比原来更好。与此不同的是,如果其他运动员得到虚假的糟糕成绩,乐观测试显示他们很悲观,那么他们第二次尝试的成绩甚至会更糟糕。
乐观和希望一样,意味着抱着一种强烈的期望,即通常来说,尽管会遇到挫折和阻挠,但事情总会好起来。从情绪智力来看,乐观的态度是防止人们遇到困难时失去兴趣,陷入失望或沮丧的缓冲器。乐观和希望一样,能够向生活支付红利(当然前提是现实的乐观主义,盲目的乐观主义则会带来灾难)。
赛里格曼用人们如何解释成功和失败来定义乐观。乐观的人把失败视为可以改变的东西,因此下一次他们就会成功;而悲观的人对失败感到愧疚,将其归结为一成不变,无法抗拒的东西。和希望一样,乐观是学习的成绩的风向标。只有把适当的才能与面对失败勇往直前的能力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成功。要了解一个人,你需要知道他遇到挫折后是否会继续努力。在智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个体实际的成就不仅取决于才能,也取决于经受挫折的能力。
有些人天生就乐观或悲观。但乐观和希望,正如无助与绝望,可以后天学习。它们的基础都是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价值观,即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直面挑战。有自我效能感的人能从失败中复原,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是直接应对,而不是担心会犯错。
六、涌流状态
一位作曲家这样形容工作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刻:
你达到了一种如此入迷的境界,以致于你感到自己几乎是不存在的。我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我的手好像不属于我,而我和发生的事情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是坐在那里充满敬畏和惊叹地看着,音符自己流淌出来了。
运动员吧这种状态称为“地带”,一旦进入“地带”,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此刻运动员全神贯注,满心欢喜,观众和其他竞争者似乎在他们眼前消失了。
进入“涌流”状态是情绪智力的至高境界。在涌流状态,情绪不受抑制和牵绊,而是积极的,充满活力的,与当前任务协调一致。个体如果处于抑郁倦怠或者焦躁不安的状态,就无法进入涌流。在涌流状态,人们全神贯注于所从事的活动,心无旁骛,他们的意识与行动融为一体。个体如果过于关注当前发生的事情就会阻断涌流,比如“我干得很棒”的想法可能会破坏涌流的感觉。在涌流中,人们的表现达到了巅峰状态,但他们其实并不关心自己的表现,想着成功或失败——行为本身的绝对愉悦材是他们的动机。
进入涌流状态有几种途径。一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涌流的本质就是注意力高度几种。个体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平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开始执行认为,第一步需要自律。而一旦注意力锁定于目标任务,就会激发出一种内在的力量,不仅能够减缓情绪波动,还使完成任务变得轻而易举。
如果人们发现某项认为属于他们擅长的领域,但又稍微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进入涌流状态。人们似乎在任务要求稍稍高于平常时最能几种精神,而且他们在这个时候的表现也会优于平常。如果对他们的要求过低,人们就会觉得乏味。如果要求过高难以应付,人们就会产生焦虑。涌流存在于乏味和焦虑之间的微妙地带。
在涌流状态,即使面对艰巨的工作,个体也会感到轻松自如,精神奕奕,而不是精疲力尽。
齐克森米哈里对200名从艺术学校毕业18年的艺术家进行了研究,他的结论是:画家一定要想着画画,画画高于一切。如果画家对着画布开始考虑他这幅画能卖多少钱,或者评论界会如何评论,他就无法独辟蹊径。创造性的成就取决于一心一意的投入。
从以上的文字中,我想大家已经收获了一些自己需要的内容。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咨询中常见的问题。
担心考试结果的同学,首先请想一想对你来说最坏的结果是怎样的?当最坏的结果出现之后,你仍然可以获得三点或三点以上的好处,请罗列出来。
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可以减轻对结果的担心,同时,改变了我们看待高考的思维方向,让我们从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的更大的范围内来看待高考,从而更加清晰高考对我们的意义。
二、接纳偶尔分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接近,我们开始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和期望。总觉得别人都在努力学习,而自己却无法静下心来专心学习,这时再看看别的同学,心里越发着急,发慌,因为更加不容易静下心来。
其实,同学们可能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便是“我必须每时每刻都在高效学习”,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属于一种绝对化要求,这时需要与这种绝对化要求的信念作一些辩解,因为不可能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注意力集中,首先我们的情绪在一个月之内可能有周期性的变化,大脑在一天中有优势时间,我们还可能面临生病,生活事件对情绪的影响,甚至是否按时吃饭,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注意力的集中情况。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接纳偶尔的注意力不集中,并相信自己不会一直处在这样的情况。这时,可以换一种学习方式,或换一门你学起来比较容易的科目和内容。实在无法静下心来,就停下来,让自己休息一下。适当的休息将有利于注意力更好地集中。
我是谁?我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我在学习上,有怎样的基础,能力?首先我们需要准确地定位自己,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想,自信就是对于自己优缺点的了解以及接纳。同时,我们可以大大地发扬我们的优点和优势,在我们不擅长的方面通过努力做得更好一点。相信自己的人,不因失败而否定自己,也不因别人的指责而轻易地认同别人否定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或解释,C代表事情发生后,人们产生的相应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理论认为,A诱发事件,并不是直接引起情绪和行为的原因,而是个体对事件A产生某种看法,做出某种解释和评价,从而产生某些观念即B. 积极的心态导致积极的情绪与行为,而消极的心态也将产生消极的情绪与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去识别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解释,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当我们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换一种积极心态的解释,生活就会完全不一样。
人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和角度,因此人际冲突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能让他人清楚我们的界限,从而促进我们自身的自尊和自信,也更能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
有些同学为了避免冲突而不懂得适当表达自己的愤怒,这可能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对这些同学来说,需要意识到学会适当地表达愤怒是必要的。
冲突到来时,①首先我们需要识别自己的情绪,适当地表达感受并管理感受,控制冲动②想一想对方的情绪是怎样的?他为何有这样的情绪,他是怎么想的?③等双方冷静下来后,我可以尝试在合适的时间和机会来做一些沟通,以来促进我们的关系。
人们对失眠的担心比失眠本身对人更容易产生不良影响。①要建立信心,对偶尔的失眠不必过分忧虑。相信自己的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人的身心弹性很大,实验表明连续200小时不睡者仍能保持身心功能正常,一两夜失眠自不会造成任何困难。更何况我们年纪轻轻,身体棒棒?失眠后愈担心失眠的事,到夜晚入睡愈困难。②要安排规律的生活。③保持适度运动。但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④睡前放松心情,避免于睡前半小时内过分劳心或劳力的工作,即使明天要考试,也绝不带着思考中的难题上床.⑤使睡床单纯化。不在床上看书。⑥睡前适度饮食。睡前如有需要,可适度进食牛奶,面包,饼干之类食物,有助于睡眠。过饱对睡眠不利,而咖啡,可乐,茶等有刺激性的饮料,尤不利睡眠。⑦忌服安眠药。失眠者切忌不遵医嘱,自行购买安眠药物。即使明天要大考,一夜失眠也不会影响成绩。而安眠药虽能使人入睡,但药后的副作用,对人身心不利。⑧如以上建议不能生效,建议你仍然保持定时上床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