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清明久违的阳光似乎格外明媚,为灰蓝的苍穹刷上四月应有的生动。几日前,连绵的春雨将空气与大地一同醇化,氤氲着的乳白色雾气桎梏着早已迫切惶急的人群——而今日,晚春街头熙攘的人群却如路边方才葳葳蕤蕤长出来的草木,一扫前些日子的阒寂,带来亲切与真实,展现出些些许许浮华气息,烘烘然,涌动着令人沉醉的春的气息——如此湜湜的春意,自然是众乐酕醄。


    步行街市,高楼环簇中的春景不比乡野,少一份灵动,却多一份别致;如路边常见的樟树,生长在一方灰而白的石头格子里,形容不必大书而特书,却叫人耳目一新。树旁,本为扬尘积聚而起的贫瘠泥板中抽出一株株细小而不知名的嫩芽,令人惊叹!如此青芽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却隐隐地要与不远处花坛中的鲜花一决高下,其翠嫩的芽尖更有着不减花叶的青翠欲滴。


    我暗暗佩服这嫩芽的坚毅与大方,四月发芽,兴许是晚了一些罢,但污秽中出,却有着一身洁气,俨然也是春的伟大作品。我蹲下身来,视线与其平齐,此时,人的心——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世上莫过复杂而强大的力量,在如此澄澈干净的生命前,也由衷地生发起对生命应有的敬畏。我不禁恍然,何诉无春?我们被砖瓦水泥,钢筋玻璃包围起来,在世俗之中争名夺利,而在回首间觉得春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无论是山林之间还是城市之中,我们其实从未将自然赋予我们的永恒与无限忘却,仅是深埋心底,若是春意盎然在侧,这份美好便会以看似弱小实则磅礴的力量冲破自我的束缚,在心头抽出娇嫩的芽。


    骑一辆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感微风阵阵,又闻人声侁侁,思绪蹁跹,在这个被批评已失去诗意的时代里,我依然感受到一种情感,一种能量,它穿越千秋万代,高山长水,保持着本初的淡定与从容,如慈母的微笑,扑面而来,是的,它就是浮华底下的质朴与真实,是本真的唯美与善良。这种情感本是人类的归宿,也是人类心灵的沉静港湾,它就在我们心底,远长而历久弥新。是啊!天地交合,万物生长,自然有律,澄泾分明而纯净,绵长不息而醇厚。反映到人类社会,人的心中,人们同样可以相互地接近、交融、和合,共同孕育出自然界本初般的纯净,宸翰般浩淼无际的醇厚,这种纯净与醇厚生化出来的人伦道德、良规益制,正是维系我们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元初力量……这一刻,有如灵光乍现,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回归孩童般的愉悦,这一刻,真要感谢泥板中的嫩芽,它们唤醒了我。


    行至江畔,天色渐晚,日薄西山,落日的余辉被建筑物所遮挡,天空呈深邃的深蓝色,像是无尽的深渊,天色愈发地浓厚,也愈加地摄人心魄。半晌,汹涌的江水将我的灵魂与昏沉的夜幕一并拍上岸边嶙峋的怪石,回神时,却发现身旁失去了先前白天所感有的旖旎与和谐,昏暗中不见了高大伟岸的樟树,也没有了嫩芽与鲜花,取而代之的是肃杀与冷寂,冬日残存的气息告诉我:这是死。非为人的死,而是世界的无。此种因景观变化而致心境不同古人早有描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因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由霪雨霏霏而满目萧然,凡人大都如斯罢,有不同的只是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人。我尚揣测,圣人何以能做到如此境地?大略他们是不是体悟到了生死本同源的道理,他们才会对待灭寂的死,同对待和美的生一样崇敬和赏惜,在他们看来,黑暗本身就与光明是一体,所以他们才会宠辱不惊。是的,正如老子所言: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为万物之所生者,德为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在本初的质朴和真实看来,世界本无性,有无相生,变化万千。而天地、世界便在生死之间显露出混沌的强劲,万物便在生死之间保存了一丝可以融汇贯通的仁厚与灵性。纯净中能够容纳污垢,醇厚中也可以包藏粗卑。世间无对峙,本是合为圆满浑然一体的。


    心有润霑,能灵芳草,心有霶霈,能净悲戚;不知何时,天空又降下丝丝绵绵的春雨,我从江边的黯淡走向市中的灯火,以美景入眼,奇伟入耳,浩瀚入脑,超然入心,便已与天地共同沉淀。( K1803 欧阳榕蔚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