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寒假作业答案(历史)

作业

1—5、BBACA;  6—10、DCCCB;  11—12、AC

13.(25分)(1)特点: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流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双向流动。(答出3点给6分,答出4点给7分)

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政府的控制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自然灾害频繁等。(答出其中4点即可,8分)

2)原因: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了大量职业官僚人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形式的文化运动,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6分)

共同影响:促进新的经济因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4分)

14.示例一 趋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清代后期中央机构改革呈现出近代化趋向。(4分)原因:清代前期,为了保证农耕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法家中央集权理论的历史影响。清代后期,列强侵华;清廷条约外交的形成与发展;西学东渐的深入和政治改革的推动。(8分)

示例二 趋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率不大,中央机构职能相对稳定,而清代后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繁,中央机构职能变化较大。(4分)原因:清代前期,列强侵华使民族危机加深,君主专制遭受质疑;西学东渐的深入,清廷条约外交的形成与发展。(8分)(任答一种即可)

15.(1)观点:一方面认为王安石变法急于求成、增加民众负担,本身有问题;另一方面它引起激烈的“党争”,导致北宋的灭亡。(6分)

2)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具有近代改革的意识;为改良寻找历史依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9分,答出三点即可)

作业

1—5、DBACC;  6—10、CDABB;  11—12、AA

13.(25分)(1)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主张法治(王在法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地人享有与本地人相同的法律赋予的权利)。(4分)

(2)作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有利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提倡重商主义,有利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或者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肯定天赋人权,维护个人利益,有利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9分)特点:提倡个人本位主义,追求人权自由主义;将人权学说与社会主义学说相结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6分)

14.(12分)

观点一: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2分)

经济全球化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国家间经济交流的种种限制,使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也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跨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也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冲击。(任两点4分)

政治文化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作为武器,达到控制他国内政外交的目的;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国家间协作增多,日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主权观念日益削弱。(4分)

结论: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2分)

观点二: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2分)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促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特别是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强化国家的作用。(2分)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是由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因此,有关国际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游戏规则”往往偏重于照顾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利用主权的武器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条件。(2分)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和其他厂商。他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确实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比较迅速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运用国家主权制定政策维护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2分)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培植,从而加强主权。(2分)

故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反而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2分)

15.(1)难度大,成本髙;资金来源较丰富;国家赈贷与民间赈贷相结合。(6分)

(2)背景:前代赈贷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社会动荡、经济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理学的影响。(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 会的稳定;为后世的社会救济提供了借鉴;实施过程中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5分,答出 其中三点即可)

作业六:

1—5、CCDBA;  6—10、CAABD;  11—12、BD

13.(1)特点:①内容细致、全面,“有一定的专业性”(包括教育阶段的划分、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有明确规定)(或答连贯性、系统性和普及性)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专业(职业或实业)教育的发展引进资本主义教育因素(或答学习日本资本主义学制),体现教育近代化趋势;④带有“中体西用”的色彩(或答具有封建性‘保守性’) ⑤年限过长8分。任答四点得8分)

背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试图以新政挽救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冲击;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洋务教育的启示;封建旧学制的落后性与影响;教育救国情怀(4分,任答两点得4分)

(2)观点: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阐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倡培养群体观念立足于挽救民族危机,注重培养政治素养。(4分,任答两点得4分)

(3)评价: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是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2)教育救国论者重视教育,重视提高民族文化和民众的素质,促进教育近代化;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西学传播(向西方学习)(4)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他们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救国方案。(3)(言之成理,皆可适当赋分)

14(1)提取信息准确,每个信息2分,共4分。

示例:信息一:1950—1970年,政府服务占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1970—2000年比重逐渐下降。

信息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半数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它示例信息略。

(2)关于“说明”的评分说明:一等:说明合理,表述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4分,共8分。

二等:说明比较合理,表述基本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2—3分,共4—6分。

三等:说明不太合理,表述不太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0—1分,共0—2分。

示例:信息一说明:1950—1970年,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理论,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政府又逐渐放松干预。

信息二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等。

15.(1)特点:户调数额有所提高;对贫弱农户和少数民族有所照顾;政策执行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6分)

  (2)意义:征收绢、绵,给以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广大小农家庭带来了好处,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减少统治者的额外剥削;对贫弱农户和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并增强国家实力。(9分)


作业五:

1—5、BCBCB;  6—10、ACADC;  11—12、CA

13(1)不同: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日心说科学理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其所信奉的宗教泛神论。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及其指导下的重要科学预言,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8分)

背景:布鲁诺时,由于欧洲在中世纪长期受神学统治,文艺复兴虽然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但近代自然科学刚刚兴起,科学发展还未能摆脱对神学的依附。爱因斯坦时,科学已彻底打破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已经形成,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更呼唤科学理论实现重大突破。(7分)

(2)评述:(重大前提3分)对引力波的探测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言,50年前设定目标,最后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才得以实现。(成果意义3分)这一成果填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的最后空白,作为基础领域的科技突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成功经验4分)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原有的科技基础、国际间的合作、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及科学家的辛勤付出;这一成果的取得对科学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14答案示例1: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提高,(2分)1960—1970年发生逆转。(2分)

理由:(提高因素)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国策;计划经济的执行;工业化进程加速;“三线”建设的促进;

(逆转因素)经济上“左”倾错误;文革初期的严重冲击;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政策。(任答4点,每点2分,8分)

答案示例2:趋势:1950—198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水平不断提高。4分

理由: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和苏联早已实现工业化;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开启本国工业化;现代化模式多样化;美苏冷战下的相对和平稳定局面;科技革命推动;二战后机制化、制度化的国际经济体系影响;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任答4点,每点2分,8分)

答案示例3: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分

理由:中国工业化起点低;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政府控制严密、计划性强;忽略市场导向;错误经济政策影响;政局不稳定因素;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大陆乡村都市化模式的缺陷。(任答4点,每点2分,8分)

15.(15分)(1)精简官僚机构;严格官员考核;反对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破格用人,唯才是用。(6分,答对三点可得6分。)

2)打击了腐朽势力,造成了吏治清廉、能办事、效率高政治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未能达到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目的。(9分)


作业四:

1—5、DDDBC;  6—10、DDBBA;  11—12、AB

13.(25分)(1)特点:孔子:以先前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样板;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统治者兼具管理国家的能力和道德水准。(6分)柏拉图:城邦社会;拥有安全保障和发达的商品经济;贵族政治。(6分)
    2)背景:孔子:春秋末期的社会动荡;西周政治制度对孔子的影响;儒家对伦理道德的注重。柏拉图:雅典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雅典面临战争威胁;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13分)

14.(12分)【示例】

观点:该公式反映了国家综合国力以政治实力为决定性因素,军事、经济、文化实力在其影响下综合发挥作用。(3分)

论述: 以英国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尽管经济实力有所下降,但凭借着雄厚的政治实力仍然能够继续掌握世界霸权;英国的军事实力、文化实力也强有力支撑英国综合国力的强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全球国际关系格局中依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9分)

(此题也可以采用公式错误,按照唯物史观,经济实力应该放在首要地位等观点进行回答。)

15.(1)目的:以儒家“礼义廉耻”为依据准则,达到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6分)

2)认识:蒋介石理想化地希望新生活运动能使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并在基础上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抗战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对“新生活”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国民党专制、腐败及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等,导致最终失败。(9分)(任答三点即可)

作业三:

1—5、BCBDA;  6—10、CBDBB;  11—12、DB

 13.(25分)(1)相似变化:从盐业为主的单一经济走向产业结构多样化。(2分)

    原因:【泉州】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调整(赋税征收白银等);匠户制度的变

革(放松对灶户的控制);人口增加与社会流动加快;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淮南】传统制盐业弊端显露;中华民国成立,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成为社会

潮流;“一战”爆发后有利的国际形势;棉花市场需求扩大。(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性质不同:泉州的经济转型未能突破传统封建经济的范畴;(2分)淮南则属于

近代意义的经济转型。(2分)

    评析:明朝中后期,政府进行的赋税和户籍制度调整,适应了封建社会内部经济转型

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因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使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

转型受阻。

    (要求从两个角度评析,答出一个角度得2分,答出两个角度得3分)

    民国初期,政府鼓励发展实业,适应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的需要,提高了民族

资本家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政

府作用有限,转型十分艰难。

    (要求从两个角度评析,答出一个角度得2分,答出两个角度得4分)

14.【参考答案】示例:(任答两条信息,并加以说明即可。答案示例仅供参考。)

信息1:美国经济增长慢于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美国占世界工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分)

说明: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4分)

信息2:二战后,日本、英、法、德等国占世界工业的比重加大,与美国经济的差距缩小。(2分)

说明:西欧国家走上联合,并摆脱了美国控制;二战后,西欧得到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战后日本民主改革和美国的大力扶植;日本和西欧国家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4分)    

15.(15分)(1)直接原因是由于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的的冲击;中国长期以来极为紊乱的货币制度;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法币政策采取支持的态度。(答出其中3点可得6分)。

(2)以法币作为全国统一货币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巩固国内统一市场;促进了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国民政府在战时调整经济、保障抗战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9分)

作业二

1—5、CBBBC;  6—10、CBDAA  11—12、AA

13.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市镇兴盛,出现四大名镇;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任4点7分)

影响: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采用非常手段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思想文化方面/传统义利观发生变化,奢侈之风盛行,出现一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小说盛行等。8分)

2)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4分)

原因: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对商业的压迫;买田置地等行为使商业资本未转化为产业资本,未发生资本的原始积累;安土重迁、重视科举仕途等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束缚。6分)

14.示例一:(从近代化原因的角度)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大肆对外扩张。为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几次大的侵略战争,把中国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深受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影响。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始救亡与近代化的探索。(列举史实:举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潮流均可)

示例二:(从列强侵略扩张的客观积极影响的角度)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联单   列强的侵略扩张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发生。(促使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思想启蒙、社会生活习俗变迁、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

列强的侵略扩张引发中国社会革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冲击腐朽政治统治;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导致新兴阶级力量产生、成长,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示例三:(从列强侵略扩张消极影响的角度)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扩张阻碍了中国的近代代进程。

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边缘化。(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压制民族工业,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西方列强侵略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衰败化。(传统经济遗到破坏,但未有变革;列强勒索赔款、商品、资本输出,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控制,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示例四:从“建设”与“破坏”两个角度评价列强侵略的影响。依据示例二、三。

15.(1)影响:扩大了英国的国际市场,确立了英国在世界经济与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但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德崛起极大地冲击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抑制了英国的发展。(6分)

  (2)目的:实现英镑的控制权,与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霸权。(3分)原因:二战后英国日益衰落,以英镑为中心 的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并积极谋求霸权。(6分)



作业一:

1—5、CACBD;  6—10、ABCCA;  11—12、DC

13.1)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6分)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4分)

2)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6分)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分)

14、示例1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

论证: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示例2:观点:16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论证: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 “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示例3: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论证:政治: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法治: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社会:20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20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法治和社会四个角度对所提观点进行阐述即可(注意最后要有结语)。

15.(1)原因: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4分)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

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

相关文章